http://www.eastgate.org.tw/wp/?p=469
http://www.eastgate.org.tw/wp/?p=470 


常在文章中反思現今的台灣社會中脫序的現象,例如暴力、色情、媒體亂象、及拚經濟延伸出的問題等,不過因為自己所學、所看有限,無法真正從制度面、政策上給予任何的建議,只能以信仰的角度提醒自己不要跟隨整個社會因為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失去了生命中一些珍貴的事物。


上個禮拜參與原住民青年團契的聚會,當天的主題是討論「勞資糾紛的相關議題」,我們邀請一位曾經在勞工局上班,面前努力從事保護勞工權益的社會工作者的優秀青年來專講,本來這一次我們邀請許多青年及家庭一同來參加,想要搭乘「貓纜」到貓空去喝茶、分享,可惜當天要去之前下了一場雷雨,於是貓纜去不成了,不過我們還是在一位青年的家中舉行專講,在當中我們對於這方面的議題又多了一些與自身相關的知識。對於今年度我們原住民青年團契所安排的專講,我認為對我自己以及青年朋友們有許多的幫助。例如我們從聚會中瞭解了原住民相關的社會議題以及台灣土地上的環保議題、台灣社會中的勞資雙方的議題或是政府的民生政策等,最後從信仰中來檢視這些議題,基督徒的立場及作為應該是什麼,我想這是一個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的學習,與我們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相當的符合。

回到上個禮拜的聚會主題中,在當天有許多人從勞工的角度來談勞工應有的權益,甚至以自身的經驗來請教講師,該怎麼在工作中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而講師就以處理過的案例來做回應。在這一問一答中,我發現人真的很辛苦,為了要追求三餐溫飽、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白領、藍領階級都要非常的拚命,才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在工作上雖然勞基法已經通過許多對勞工權益相關的法令,但是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中,人們還是自願或是被迫犧牲了許多的時間來增加生產、提高薪資。聚會中有一位姊妹很疑惑、感慨的強調勞基法這些法令根本無法改變他們目前的工作模式,也就是即使資方沒有阻止勞工們申請加班費或是申請合理的假期,但是在競爭激烈、拚經濟的時代下,他們還是不敢申請加班費及放假,所以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再離開公司的人比比皆是,人們好像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被迫妥協了!因為資方會以各種名目來限制勞工們應有的權益,而當絕大部分的勞工都默許這樣的工作模式之後,一個人的反思是很難發揮效用的,最後的結局不是拿到最差的績效考評,就是被迫放棄這工作機會。在這樣微妙的勞資雙方關係中,我看見了這社會的盲點,不管資方與勞工兩方面都陷在這樣的迷惑中不斷的攪和。當然對於身為擁有較多權力及資本的資方來說,我認為他們應該以責任釋放更多的權益給於勞工們。

而我所說的盲點在於再追求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的社會中,人們寧願選擇犧牲了生命中其他的時間、事物來換取更多的生產力、薪資,在這樣的思潮下,資方可以無止盡的要求員工要更努力付出,例如用一些很好的藉口──升遷、加薪、績效獎金等等來讓員工甘願的超時工作,再來有些企業更是強調公司的整體就是員工的,所以當公司的股票發給員工的時候,員工變成公司資方的一份子,所以超時工作、以司工為家這些現象都不再是問題了,因為員工真的希望有更多的權益,而這些權益不再是掌握在老闆的手上,而是在於每一位員工的手中。所以在此模式下,所有員工會慢慢形塑出一種概念,那就是大家都可以為了增加公司整體的收益而犧牲自己的時間與家庭,因為只要我多付出,賺的就是我的,誰會不想趕快讓家人有漂亮的房子、舒適的車子以及生活無慮的保障呢?於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追求利潤是第一目標,生命中其他的需求包括家庭、健康等都可以擺在最低的位置,然後告訴自己說:等到錢賺夠了,這些自然不是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從許多城市的發展來看,人口的聚集、產業的發展、經濟的起飛造就了無數的工作機會,供養了許多的家庭,然而當拚經濟無限的發展之後,生命中其他寶貴的東西也就被犧牲掉了,剩下的就是人的價值被評斷為有沒有能力工作、能夠賺多少錢、有沒有優秀的天分、有沒有成就,能不能有錢來照顧家庭,萬事脫離不了「名與利」,這是怎樣的社會呢?我們真的深信人們會習慣這一切嗎?我認為人們正在對這些價值觀產生反撲,不管在任何階層人們都在反思經濟難道是人們生活中唯一的出路嗎?例如身為父母親的人,當我們在教養小孩子的時候,若是沒有了「錢」,我們會覺得沒有什麼內容可以付出嗎?而當小孩子不懂得賺更多錢或是對於功成名就看的太淡時,我們會擔憂嗎?人總是對於經濟有許多渴求,但是人有時也非常不喜歡現實的生活,這真是矛盾!

有一些電影可以詮釋人們這種矛盾的心態,這些劇情讓人自己去省思我們在追求經濟的過程中究竟付上了什麼代價,那些曾經有的寶貴東西是什麼?或許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無法隨處可得,所以在電影中人們還可以尋求一些心靈上的慰藉,原來這些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過程中遺失的是心靈層面的東西。換句話說,人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青春、精力努力賺得的是看得的車子、房子、股票、珠寶、醫療保險……而失去的是心靈層面上的人與人間的信任、友情、真情、愛人的勇氣、追求夢想的動力、安全感、人與人交談的時間、深度……不曉得我們這樣的「交易」划不划算,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學,我們也不能去規範一個人應該怎樣過生活?然而,大部分的人是當擁有了財富之後,才回頭想要追求已經失去的友情、愛情,或者是人們將自己的身體長期處在沒有休息、壓力的情況之下只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然後等到擁有財富之後,又花大把的錢去保醫療保險、做全身的健康檢查,看似在享受頂級的就醫資源。這種情況就像是人們為了拼經濟犧牲了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的功能、原本秀麗的風景,根本一點環保意識都沒有。然後在開發完例如森林遊樂區、輕重工業區或是一些對經濟上有用的工程,在人們因為破壞環境而自食惡果之後,才又開始花大筆的錢做環保、造林、做水土保持工程、弄出一個生態園區、復育生物的實驗室等,不曉得有沒有經濟學家可以計算一下,人們在這種循環之下,究竟整個社會要付上多少代價?若是扣除人們因為犧牲這些環境、生態而在經濟上賺得的利益,這筆「交易」到底划不划算?說到這裡,我也感到一些的無奈,因為當我將這些反省表達出來時,我是在用追求科技、經濟的產物——「電腦」寫出來的。我用的是四年前算是較新的機種,這些科技產物的生產必然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所以我也算是破壞環境的共犯之一,我想我可以做到的是善用這台電腦,讓她多寫一些文章、多寫一些較有價值的東西,算是種補償吧! 

最近有一部電影即將上映,片名叫做「再續幸福的三丁目」是一部日本片(中文字幕),聽這片名就知道它是「幸福的三丁目」的續集。這部影片在日本引起非常大的迴響,這算是一部溫馨感人、膾炙人口的影片,它也是一部代表日本社會對拚經濟的過程中遺失了原本純真年代的反省。「幸福的三丁目」這部影片改編自連載30年、暢銷1400萬本的國民漫畫──《三丁目的夕日》,上映之後橫掃日本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十二項大獎。這樣的成績除了製作電影的人員的用心之外,更是凸顯在高經濟成長的社會中,人們對於過去純真年代的嚮往,因為那樣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是符合人性的需求。 

在「幸福的三丁目」這部電影裡,我看見小村落的可愛及友善,就像是影片簡介上說到,那個年代是「好人總是純真、壞人也不會太壞的美好時代」,影片中街坊鄰居之間的友情互動令人覺得溫馨有趣,而一心想成為作家的柑仔店老闆茶川竜之介(吉岡秀隆飾演)和寄養在他家的小男孩刻苦的在一起生活。另外從鄉下原本希望到日本東京的汽車公司當秘書的年輕女孩,卻到了人情味濃厚的汽車維修場當學徒。這些角色原本彼此陌生,但是經過彼此真心的交流,竟在三丁目的鄰里巷弄間上演著一幕幕純樸敦厚的悲歡離合劇情。故事的場景是在昭和33年的時代,在那個冰箱、電視機剛開始在家中擺放的年代,「錢」看似很重要,但是它絕對不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要,影片中也在告訴觀眾,那些友情、溫馨、親情、理想、愛情都不是靠著「錢」得到的,這樣的觀念在「再續幸福的三丁目」更是表達的清楚、透徹。 

每個人都渴望過去的「純真」,因為那才是適合人類生活的環境,就像是人有追求至高者的渴望,因為人的心中有一塊空缺的地方是惟有上帝才能夠填滿的。同樣的,人的心中渴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無法用金錢來換取的事物。我們都需要被再次提醒這些心靈層面的需求,它甚至比物質層面的需求更大。一部經過反省且溫馨感人的影片,值得大家闔家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