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畫家身旁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影響畫作,尤其是關係密切的女人。


畫家電影最大的挑戰之一,和一般名人傳記電影相近,四百年來,已經有無數研究著接棒開拓,大眾都已耳熟能詳的畫家生平?究竟還能推出什麼新的解讀面向與觀點?帶給觀眾新的刺激與認知呢?

以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為例,他一生畫過五十七幅自畫像,就有學者逐一去檢視他的自畫像,甚至去丈量他的水晶體旁的眼白,希望找出林布蘭每隻眼珠的凝視點,結果卻意外發覺大畫家的雙眼凝視點竟然不同,甚至可能是欠缺立體知覺。這不是畫家軼事,而是耗費力氣,用硬功夫查考比對出來的科學實証。問題是,做為林布蘭誕生四百周年的紀念電影,《夜巡林布蘭(Nightwatching)》要不要討論這個話題?要,又如何表現呢?
彼得.葛林納威(Peter Greenaway)選擇讓林布蘭用自白的方式招認,他向寵愛的婢女分享一則不能說的「秘密」:他的右眼是正常的,但是左眼卻是弱視(lazy eye)。畫家要眼尖手巧,一但左眼是弱視,畫作的權威就受人質疑,所以只能守做秘密,不可告人,至於枕邊人的與聞,則是另類的交心手腕,是一種把生命、榮耀和財富的牽動關鍵都全數交付的信託表態。

不過,情人間的告白,並非重點,弱視的畫家如何畫出一幅幅傳世名畫?才是葛林納威關切的焦點,左眼雖然弱視,卻也讓林布蘭的眼界與眾不同,一明一弱只是生理條件,他有凡人難及的第三隻眼,才畫得出傳世經典,電影的告白雖然欠缺影象佐証,但是雄辯滔滔,已經具體回答了學者的研究與質疑。

畫家的視力是他剖析世界的觀察要件,選擇色彩,表現色彩,則是攸關才情與靈感,更重要的是畫家如何看待顏色,如何討論色彩?《夜巡林布蘭》同樣有著精彩的論述,林布蘭和妻曾經討論過紅色與黃色,他認為紅色像血液,會流動也會凝結,是厚重又可觸摸得到的色彩;但是黃色則是揮發性的色彩,像尿液一樣,放久了會沈積,而且會腐敗酸臭…拿人生現象來解讀色彩,乍聽之下相當有趣,也可以帶動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與思考,《夜巡林布蘭》的這番色彩討論對話,未必人人理解,卻是趣味十足的聊天話題,豐富了電影的可看性。


原文轉載自:
藍藍的 movie 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