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命之詩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文取自(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6098199.shtml  (文/聞天祥老師)

Poetry (208).JPG 

聯合晚報╱聞天祥
 

所以看過「生命之詩」的人應該都能理解為什麼韓國影后尹靜姬要在暌違影壇十六年後為它復出。它確實有個不可多得的劇本。

女主角美子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她喜歡打扮,沒有太花枝招展,但優雅的圍巾、小碎花的洋裝、加上淑女帽,似乎想留住些光陰,或者美美地面對生命。無論是到醫院看病,或是去別人家裡當看護,她都是這樣打扮,絕不像個邋遢的歐巴桑。自己家裡沒什麼人,女兒在外縣市工作,剩她照料進入青春期的外孫,而他總是對外婆視若無睹。

某天去醫院的路上,美子像觀賞風景般地目睹一樁看似意外的命案,在醫院則獲知自己罹患老人失智症,她沒告訴任何人,倒是參加了寫詩班,不知是想鍛鍊逐步病變的腦袋,還是把握僅剩的光羽?沒想到的是這些看似沒有關連的事物,卻捲成足以撕裂他世界的惡夢。

早知道編導李滄東不可能便宜了事。「綠洲曳影」的文素利、「密陽」的全度妍,都曾在他的電影裡把巨大的心靈撞擊化為匪夷所思的演技。一個獨力照顧青少年的老太太,在發現自己罹病開始寫詩,相較之下似乎尋常得多,但隨著「寫詩」而必須「仔細觀察」的訓練,她發掘的不僅是自己仍有的潛力或少女時代的夢想,而是原本不察的真相。

「生命之詩」其實探討了男性中心的暴力、青少年道德淪喪的擔慮、以及隔代教養的心力交瘁等等社會議題,而且毫不手軟,尤其當那些犯行的小孩事後一副不以為意、家長們圍在一起共商大計把事情給搓掉的嘴臉,令人熟悉又憤怒。如果抹煞是更大的罪惡,遺忘是邁向死亡的路徑,老太太在片中的所作所為,既像是勉力而為的救贖,更像是一闕動人的安魂詩。她唯一的詩作,聯繫起命案中已經消殞的少女,那副穿越生死的感同身受,最後變成兩個聲音疊吟齊誦,聲音與影像的流暢轉換,宛如河水淘洗的力量,直竄人心,卻又不全說破,耐人尋味。

老實說韓國電影那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手段,李滄東也懂,片中一場老人做愛戲,就盡得真傳。對於人性變態面的挖掘,他也擅長,但不是虛張聲勢,本片靜懿不明的時刻反而最讓人感到壓迫,這就是導演功力了。李滄東聰明的攝影機運動,甚至可以把路邊的即景變成釣觀眾胃口的懸疑,也在電影一開場就展現得淋漓盡致。尹靜姬的演技自然是沒話說,秀氣柔美下的表演力道,幾近爐火純青。當你以為「韓流」端靠流行偶像支撐的時候,從「非常母親」到「生命之詩」卻亮出完全不同的底蘊,證明他們的實力。

【2011/01/1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取自:馬賽克女郎(葉伶芳的部落格)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7939115

fb4.jpg 

我必須承認,我從來都不是詩的讀者,也極少有寫詩的衝動。詩是什麼?我到現在說不出所以然。總之,我和這種文體接觸不良,也就沒資格去評論詩的種種。但我知道其它文體創作的起源,因此,與詩接觸不良並不妨礙我欣賞韓國電影《生命之詩》(Poetry 2010),更不妨礙我去體會電影中悲涼的生命情境。

《生命之詩》本身就是一則文學理論的闡述與創作實例,雖說是詩,其他文體也適用。寫詩班的詩人老師說,寫詩,首先要與創作的題材(他以蘋果為例)進行對話。美子阿嬤一直不能瞭解其中的要義,也苦等不到靈感的到來。

但在她煩惱著寫不出詩句的同時,她的心靈卻正體驗著一種面臨生命絕境的悲涼──醫生告訴她,她已經出現失智症的早期症狀;與她相依為命的孫子此時則捲入一樁十六歲少女自殺身亡的命案,她被迫要拿出一筆超出她能力範圍的鉅款來擺平少女的母親……….。美子並沒有意識到,她的心靈正與此刻的生命情境激烈對話著。

美子是個靠政府津貼以及幫傭維生的中下階層婦人,為什麼突然有寫詩的衝動呢?電影中說得很清楚,她自少女時代就有文藝傾向,還被老師稱讚過。稍後也許是家境的因素,或者造化弄人,她沒能走上文學的創作之路。直到晚年,也許為某些事情所觸動,更因文化中心成立了寫詩班,美子因而想一圓少女時代未竟的寫詩夢。

美子不但有文藝傾向,她還有一顆易動的心。她在醫院外面目睹少女的母親傷心欲絕那一幕時,她當時還不知道自己的愛孫正是兇手之一,但她感同身受,她不斷向週遭的人講述那位悲痛的母親,但沒人理她。文藝傾向 + 易動的心,正是詩人(或說是文學創作者)共同的特質,無關職業,也無關階級。詩人林瑞明(林梵)曾說:「詩人是野生的」,道理在此。 (這句話的來源如果張冠李戴,請不吝指正)

美子一直苦無靈感的原因之一,是她誤認了詩(其實整體文學亦然)的本質。她一直以為詩是用來歌詠美善,以致於她一直討厭吟詩班那位詩風玩世不恭的警察,她認為警察不雅的用詞遣字污衊了詩。這位警察由於揭弊而遭到下放,我們可以隱約推想,他玩世不恭的詩風正是用來宣洩他的憤世嫉俗。

美子的生命情境正處於一種水深火熱的煎熬狀態,電影卻在平靜又平淡之至的風格之中緩緩行進,殊不知這份刻意營造的平淡,卻都潛伏著美子深沈的悲傷。這份悲傷,直到電影結束之後,才慢慢發酵。這就是文學上所謂的留韻,它沒有在文字行進之中就刺激你的感官,卻讓你掩卷唏噓。

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與詩的創作與詩的本質進行對話。若說故事的主軸是一位十六歲少女之死,美子的創作之路就是另一條平行線,兩條平行線緊緊相扣,而完成了一部結合電影與詩作的藝術作品。

諷刺的是,一直以為詩是歌詠美善的美子,最後交出來的作品,竟然無關美善,而是一首生命的悲鳴。她在詩中為少女早逝的生命而悲嘆,也為自己的生活絕境而哀鳴。至此,導演李滄東已經全然揭櫫了詩的本質:美善、嬉笑怒罵,或是生命的悲歌,都是詩的各種面貌,因為它們都是來自生命真實的悸動。

姑不論本片是否具有娛樂價值,《生命之詩》在生命情境的抒發上,以及藝術形式的表達上,都令人讚嘆。這樣的作品在上屆坎城影展敗給泰國片《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fe 2010),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http://kmayfantasy.pixnet.net/blog/post/33612375 (文/凱西)

fb7.jpg 

我去年開始接觸藝文表演節目,在這之前我都只有接觸電影與閱讀。去年我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春琴】跟勒帕吉的舞台劇。今年想要更打開自己的視野,多參加ㄧ些藝文活動,因此加入了兩廳院之友,也買了國際藝術節的票。結果五場藝術節下來花了我將近5000元大洋,原本還想買一齣台灣的自製舞台劇,卻因為票價實在是太高昂而不得不飲恨。而我ㄧ月的薪水,扣掉了這五千元的藝術節的票,加上先前買的王菲演唱會,加上影展放映的套票,加上一般院線電影也是要去看,整個算下來再扣掉保險、各式帳單,我本月因為花下大筆銀子在藝文表演上的結果,就是看來我得吃泡麵度日。我到這一刻才深刻體會到,所謂的藝術真的是貴族的遊戲,跟要與生活博鬥的平民完全無關。

 究竟「藝術」是什麼?所謂那些藝術家、文學家、創作者,究竟他們是從何而來?他們的靈感從何而來,才將一個虛無的感情,轉化成一個表現的實體。而藝術究竟所歸何處?究竟他們是屬於全人類,還是屬於某一部分的人?是全人類都有辦法去從事藝術創作,還是只有某一種人有辦法去從事藝術工作?藝術到底是什麼?好多好多的問號,結構了一個無聊的段落與「別再問了」的制止聲。好吧!那我不問了,但如果你們可以去看看《生命之詩》,也許可以去思索一下這個問題。 (以下有雷) 

 

但我必須坦白說,李滄東的這部片,並沒有這麼好入口,但也不會這麼難下嚥。從片名「生命之詩」開始,導演就開始傳遞我們訊息。女主角尹靜姬雖然已經是阿嬤級了,但海報上的她總是這麼的有氣質,台版的海報上,她抬頭望著,陽光似有似無的灑在她臉上,「嗯,是講女詩人的故事吧?」是也不是,因為她想寫詩,學寫詩,但他的職業並不是詩人,而是一個領養老金的老人,同時還必須要替人做看護貼補家用,因為自己的女兒把兒子丟給她養,而這個做老媽的,還天真的認為,跟女兒是無話不談的最好朋友,是實上是自己根本不想去面對現實的殘酷,把自己鎖在一個大泡泡裡頭,容她天真的去幻想生活一切美好。

 

生活當然不可能都這樣稱心如意,這位老阿嬤其實從小就想從事文字創作,也被人稱讚有潛力,至於為什麼沒有走上這條路,想必經歷過生活現實的人都能猜的到,她熱心地去參加了寫詩班,希望能夠寫出詩來,不過,老師的指導,要如何去看待事物、感受生命,她卻一點也不得要領,班上其他的同學看來很聰明,吟詩俱樂部的人們看來各個能體會詩的奧秘,只有阿嬤一人不得要領,因為她覺得自己是阿嬤所以不如人嗎?但是她自己也覺得,俱樂部中那位老愛上台講黃色笑話的警察,怎麼會來唸詩呢?她嫌對方粗鄙,卻忘了自己也是凡人。 

這位外表高貴的阿嬤,希望像個小女孩一樣,夢幻的過生活,期待能夠用這種方式去找到所謂詩的靈感。然而在她真正去面對生命之前,我們盡是看到她尋找靈感上的失敗。直到她的生活被壓力給侵蝕,讓她不得不去面對現實,解決問題,她的彩色大泡泡被無情的戳破,讓她看清楚自己的生命其實是如此的不堪,她必須做出各種狠心艱難的決定,才能夠拯救自己,但同時她的靈魂也改變了。我們原本所看到阿嬤身上散發出的那股所謂「高貴的氣質」,在後來她決心下海解決問題後,似乎從粉紅色變成了灰白色。生命最劇烈的變化,不是在於外在的改變,而是心境的轉換,有什麼比同一個肉體卻裝著不同的靈魂來得改變深刻?

 

我不知道影片最後會不會有人問,到底是誰告密抓走了那個孩子?不過我心裡面想得也不會有其他人選。當那孩子被帶走時,阿嬤跟那個當初說他粗鄙的吟詩班警察一起打羽毛球,她已被自己與生命從夢幻天堂拉到凡間,與凡者一起遊戲,與凡者一同進出。 

阿嬤消失了!就像美人魚ㄧ般,只是美人魚體會現實之後留下的是泡沫,阿嬤面對生命的痛苦之後,留下的是詩句。雖然現實上這並沒有發生,但阿嬤的詩句,是她的骨、她的肉、她的血去換來的,她透過鉛筆,用力的在紙上刻下自己的生命,將她的生命轉化成詩句。

 

對很多人而言,阿嬤僅是一名粗鄙的百姓。寫詩班的同學們,雖然對生命各有各的感觸,但生命沒有將他們推向極致的那時,卻無法真正的去參透幸福的甘甜,無法擦出創作的火花。最後寫詩班中,只有阿嬤一人寫出詩來。「詩是什麼」在片中已有爭論,答案也無從得出。但對阿嬤而言,最後的一首詩,是用她的生命換來的,是將她的生命由裡而外挖出來的那種痛所換來的,所以那是一首「生命之詩」(不得不說台灣片名取的好)。 

詩跟藝術,並無階級之分,然而今天在商業與市場機制下,藝術的高貴,變成了貴族的高貴。但是藝術來自於生命,甜美的生命,殘酷的生命,甚至是無趣的生命,生命無階級之分,旦社會卻有,消費卻有。

 

(這樣比起來,花200元去看一場電影,真的很划算,你還好意思看下載的嗎?)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 http://a8924275.pixnet.net/blog/post/33033791#comment-33519731 (文/LL)

Poetry (1255).JPG 

如果說李滄東的「愛的綠洲」、「密陽」已經能夠被視為韓國電影史上的傑作的話,那「生命之詩」則可以說是他突破傑作的超級佳作。

在「薄荷糖」之後,李滄東的「綠洲曳影」、「密陽」、以及「生命之詩」,基本上可看成他的「女性希望三部曲」。焦點都放在女性身上,且都選擇幾乎被社會所遺棄,亦或失去一切,生命看似已毫無意義的女性做主角,再來描述這群女性被社會的無奈壓迫,卻還是堅強地找尋生命的希望的過程。但綜觀這三部片,我卻覺得導演的信念便積極了;在「綠洲曳影」中,腦性麻痺的文素利只能靠自己的想像、虛幻的勾勒自己的希望。「密陽」喪夫喪子的全度妍拼命想尋求希望及寬恕,卻像個無頭馬車,摸不著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到了「生命之詩」當中,主角雖然也是個被疾病、親情、金錢等多重壓力纏身的老婦,但她卻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希望是什麼,且一直努力地在追尋,而電影最後也真的找到了她所想要的,完成了一首美麗且動人的「生命之詩」。因此,雖然本片的結局乍看會覺得是三部電影中最灰色的一部,但我卻覺得是導演最主動、也是最溫暖的一部的作品。

此外,「生命之詩」也是這三部曲中個人覺得敘事結構最完整、也是最浪漫的一部作品。李滄東的攝影鏡頭向來寫實,讓人能藉由影像直接感受現實的殘酷與無奈,很難稱的上是浪漫;例如在「綠洲曳影」、「密陽」「生命之詩」當中,導演都安排了大膽的床戲,但那種現實且又冷冽的拍攝方式,卻叫人提不起任何激情。但本片除了寫實之外,正如其片名「詩」一樣,每段戲與戲都好像是詩句般串聯起來;片頭一開始是河川出現少女浮屍,最後一場戲則是老婦與自殺少女輪流唸著詩句,鏡頭再繞回橋上,最後回到空盪的河川上…,看到結尾,觀眾一面會為老婦寫出唯美的詩句喝采,卻也為她走向與少女一樣自殺的命運而感到不捨,這段戲不但讓首尾呼應,且拍的非常美,場面調度精準確又不做作,顯出導演不凡的功力。而戲中老婦隨筆所寫的語句不時出現,看似平凡的句子卻能與劇情巧妙的結合呼應,讓人感覺既像老婦內心的吶喊,也像是為電影進行一段一段的詩意註解,體會了人生如詩的美感…

除了優秀的導演之外,本片演員的表現也很精采。我必須說,本片女主角尹靜姬的演出只能用「完美」兩字來形容,一場她在電影裡自訴幼年與姊姊經歷的美好時光的自白戲,和今年的奧斯卡女配角MoNique於電影「珍愛人生」裡對社工告白的一場戲,我個人認為,是我在2010年看到的最傑出的兩場表演,就算不看整部電影,光看這一段就會讓你動容。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librahuang/post/1321549574  (文/George Column喬治)

Poetry (602).JPG 

生命就像一河緩緩流水作為本片的開端,一幅風和日麗的美好氣息,卻突然因一具漂浮在水面上的屍體嘎然而止。自首部長片13年來只推出了5部編導作品的李滄東,在南韓影壇的地位十分崇高,量少質精的成品,部部都在國際上備受好評,尤其是自2002年的「綠洲曳影」以來,每每參加威尼斯或坎城影展皆拿下大獎,可惜這些作品從未在台灣作正式院線上映,直到這部終於得到台灣片商問津的傑作。 

 

「生命之詩」在坎城首映後的簡介相當地賣關子,只透露是一部關於一個在生命將盡之時,開始想以詩表達內心的老年婦女,但反而是這個不究其然的大綱,讓我在真正觀賞本片時,更是驚喜連連,原來劇中情節有著層出不窮的轉折點,和相當大的情感張力,但我不打算透露箇中奧祕,還是要每個人自行到戲院中,感受和我一樣受到影片廣大力道的體會。   

尹靜姬是在南韓影壇縱橫將近30年的國寶女星,在1994年息影、隨家庭旅居法國,直到因為李大導演的誠摯力邀,以及對他作品的喜愛及信任,決定破例復出,結果證明,李大導的眼光果然獨到,尹女士以完全出神入化的演技貫穿全片,每一幕戲都無不令人感到震撼及感動,精采程度與「非常母親」的金慧子並駕齊驅,不論擁有再如何廣大粉絲群的偶像新秀,都仍和已晉國際級的這兩位老牌女演員有懸殊之距。 

 

尚無緣拜看李導演大多數作品的我,只幸運地得以藉由DVD觀賞他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和費比西獎的「綠洲曳影」,其中對人性的憐憫情懷,和生命中的不可預知的神祕機緣,都和這部新作相互呼應,熟悉南韓電影的觀眾,絕對不難將本片與朴贊郁的「原罪犯」和奉俊昊的「非常母親」兩部同樣傑出的作品相互連結。   

在激情過後,主角不斷苦尋不著的詩句,終於在她貫徹對生命的領悟後泉湧而出,她不但是追憶她年幼時的記憶、表達對自然給予啟示的謝意,還有完成生命任務後的釋懷告別,以及投射他人處境的生命連結,最終生命的蹤跡已經不再重要,鏡頭再度回到那一河緩緩的流水,但其中已隱含了與當初有著天壤之別的深遠意義。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http://blog.udn.com/playwright/4509233#reply_list (撰文/衛西林)

poster shooting stills (51).jpg 

韓國文學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2010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作品,因金馬影展主辦單位與彭小姐的邀約,得以先睹為快,特此感謝斯人的美意與禮遇,並祝願金馬影展成功圓滿,華語電影豐收年年。底下是本人的解析與短評,與讀者分享。

完全現場收音,不參雜任何配樂,音樂性藏在聆聽的聽覺,與鏡頭表現當中,會採取如此極限的表達方式,其實配合題旨,韓文與英文標題都只有一個字,詩,而敞開心胸的感受與諦聽,正是詩之感興的準備,此種心的狀態,在片中哀傷與悲憫潛流在麻木的生活功利現實主義下,突出了它深刻內省的意義。

全部鏡頭都經過縝密的設計,且提升到一種藝術的涵泳與自得的境地,如詩的心,誘導觀眾的視覺,時而如一個獨立的觀察者,如開場不久的急診室前一景,投水少女母親幾度崩潰的目擊經驗,時而如環境劇場的深心觀眾,眼見此,而感應彼的同時存在,雖然後者並非同一時間存在同一畫面當中;如此寄託所有人物最細微的表現,顯得極其自然,單純的目擊,變成一種沉靜的心智活動,一種文學的閱讀,觀察舞台劇的意緒。

對白並非捕捉自演員的即興,顯示一定的文學的語言,但透過演員的表現卻極為順適寫意;情節的表現,除了逐場戲的安排,還包括特定場景的細微構思,如人物對樹的注視引起的話題,又如從水面的波紋眺望岸邊的頑童,再從人物的注視,回到波紋上出現的少女浮屍等;主要演員的表現,尤其少年的阿嬤一角(韓國影后尹靜姬飾),情緒與感情拿捏處極為細密幽微,幾乎分不出哪些出於作者的經營與筆下的觀察,哪些又出於演員的發揚,神似生活裡初次的目擊;對白情節演技鏡頭,一起構成電影的文學之筆,找不出創作的起源,真正始於文字或是電影的空想,因此格外耐人尋思玩味;如果不是對文學有極深的認識,恐怕無法體現如斯的美境。

湛深的文學認識,突出表現在取材的眼光,老人受困的生命力,阿滋海默症侷限的生活意緒,現實生活中的弱勢與闇啞的一群,卻是戲劇裡正所以拉扯內在張力的衷心;阿嬤學詩,學習觀看事物感受人物的方法,看似妝點生活無關宏旨的舉動,在與少女殞命的嚴酷現實衝擊激盪下,觀者似乎領受到詩的溫柔與萬物感同,實在是針砭冷漠人間的最適良方;而美的是,這種暗示是透過高潮過後,主人翁深邃的人生態度的抉擇,透過詩的感興化作對少女逝去青春的無限憐惜,在空想中最終的扮演裡,趕在病魔的腳步前畫下意緒唯美的句點…。

李滄東,每年影展期間筆者必定期待的名字,他讓我看見商業機制界定下的電影工業,藝術家的尊嚴與關懷;希望有生之年能寫出如斯的作品,也呼籲文學閱讀與戲劇欣賞的愛好者,或是單純只是喜愛電影的朋友,一同來領略詩人心靈的美好。

 

-------------------------------

衛西林

單位:影評人 網路城邦影劇達人  前民生報10大影評人(2006金馬獎預測報導)        

 部落:格外有格。別有一格

http://blog.sina.com.tw/movie_review/

http://blog.udn.com/playwright/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http://ppt.cc/BwSu   (文/sysaries)

poster shooting stills (59).jpg 

電影中,詩歌班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拿出了一顆蘋果。「你們看過蘋果幾次?」他問學生。「幾千次?幾萬次?」「不,你們一次都沒有看過。你們沒有真正看過蘋果。」

那麼,怎樣才算真正看見蘋果呢?「你看著蘋果,然後想跟它對話。這才算真正的看。」老師這麼說。

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我只看過他一部電影,2002年的作品《綠洲》,這部講述社會底層人物之間愛情的作品,在我腦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象。如此殘酷,如此溫柔,如此之美,像一首詩,寫出人類深處的美好與苦痛。

今年的《生命之詩》,也是帶著同樣的氛圍,但「詩」更具體成為了電影中的元素,如引路者般,帶著劇中的主角,帶著觀眾,去思考複雜難解,甚至沒有答案的人生處境。

為什麼我們要讀詩呢?或者廣泛一點地問,為什麼我們要欣賞藝術呢?為什麼要聽歌?為什麼要看電影?為什麼要看畢卡索和莫內的畫?從最表層來看,似乎是為了可以跳脫現實,進到純粹的美的世界,暫時忘卻我們庸庸碌碌的真實人生。

於是我們學會切割自己,一半留在真實而不完美的人生,一半留在想像而美好的藝術世界。

但李滄東透過一個六十幾歲才開始學詩的老婦,傳達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藝術拉進真實的人生呢?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當起了創作者,都當起了詩人,像真正看著蘋果般,去真正看見自己的人生,努力和它對話呢?即使,這個人生是如此的灰暗、孤獨、不堪?

風吹搖曳的樹影,盛開如血的紅花,如片中老婦所見,這都是生活周遭俯拾即是的美麗事物,為了寫詩,她開始學著認真去看,認真作筆記,她也的確為它們創造了美麗的短句,但她卻一直尋問詩歌班的老師:「為什麼我寫不出詩?」為什麼?這些我看來已如松尾芭蕉俳句般美妙的句子,為何她卻不認為是詩?那會不會是因為,對她來說,真正的詩,並不是描寫景物,而是描寫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

創作者一直存在著一種矛盾:如果要成為創作者,我們的確要如詩歌老師所說,用心去看自己的人生,與它對話;然而,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苦痛時,選擇逃避和遺忘,卻往往是多數人「健康得多」的選擇。想到近幾年自殺身亡的文壇新秀黃國峻、袁哲生,不也是因為作家那份細膩的心,禁不住現實人生的摧殘,而選擇離開。

我們真的能用詩人的心,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嗎?

經過一夜的沉澱,我回想著這部電影,我相信,李滄東對這個問題,是抱著樂觀的看法。生命中有苦痛,相對的,也有許多美好,學習當一個詩人,或許就是學習用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如同老婦最後回顧人生的詩,如同片尾一幅幅平靜人生的街景,如同那緩緩朝畫面流來的江水。如同詩歌班中的一個已婚婦女,如此訴說著她的婚外情:「很痛苦,但是那卻很美。」

希望用美來當成人生的解藥,或許天真,但在那追求美的一時半刻,至少可以真正與自己的人生對話,真正地活過。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取自: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81-2441  (文/郁庭/印刻文學提供)

 

fb5.jpg

大江東去,幽幽江水未映入眼簾,永不止息的流水聲先縈繞在耳邊。從漆黑深邃若冥河的所在,一點一點亮起,開朗而為波光瀲灩的川流,含笑的遠山、嬉戲的孩童漸次入鏡──帶來與帶走生命的江河波紋,賜予和奪走電影生命的光影,在《生命之詩》(Poetry,2010,韓國)的片首,已經為本片與電影的故事作了結語。在一片淡然恬適之中,江水送來一尊浮屍,髮絲與糾結的河藻在鳥鳴與水波之間飄蕩,片名隨之浮現,波光也黯淡下來:浮生如詩,自然流露。
 
導演李滄東選中的取景處,濱臨漢江支流一隅,風光不差、卻不特別出色,有一點感覺,又不至於搶了主角的戲(在愈來愈多的影展片競相誇耀攝影技巧、如畫如詩的自然景致,安於平淡不免有些特立獨行,卻能予人清新的感觸);恰如電影中的詩句,沒有讓人驚豔的手筆,卻饒有情致,適切襯托故事進展與人物心境。本片相關生命、發掘蘊藏於生命的詩、傾注生命來寫詩,反不著意去經營所謂的「詩意」、「詩境」,而聚焦於生命的起伏與詩的本質。主人公美子與離婚女兒托養的孫子小郁,在濱江小城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一向健康情形良好的她,卻開始出現初期老年癡呆的症候。河水所帶來的那個女孩,遭到男同學集體性侵而投水自絕,數名侵犯者中包括了小郁。加入社區文化中心詩歌創作班,認真地嘗試擷取生活中的美好去成就美麗的詩句,卻老為了找不到靈感而苦惱的美子,由於生命所給予的種種試煉,終將寫出平生第一首詩。
 
《生命之詩》亦由李滄東編劇,獲得本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實至名歸。由劇場與文壇轉戰電影的李滄東,人文涵養深厚,片中呈現的詩歌語言,分寸拿捏得宜,展現愛好者習藝的趣味,卻也切中命題重心。全片穿插在美子學詩與她周遭發生的人事之間,對於世情與人生的體驗,巧妙與習詩賞詩的不同階段銜接,環環相扣,結構縝密而自然開展,毫不牽強──這不是犯罪推理式敘事一個機關扣住一個機關的繁複裝置,也沒有牽一髮動全局的機巧,但是交會的詩與生命的語言,真實而巧妙地連結
 
在好幾個轉折點,李滄東選擇不把話說白、說死了,而是丟下足夠的重要暗示(所以也不會是全然在五里霧中),讓觀眾自由去詮釋;這如同詩的賞析,在風格鮮明的詩句之間,仍有充分留白,允許不同的解讀方式,也留下餘韻與迴響的空間。本片延續李滄東一貫對於社會邊緣人的關注與細膩描繪,但比起之前的作品,表現手法要更內斂,戲劇張力沒那麼強,對於演員來說還是很艱鉅的挑戰
 
李滄東請出已經告別影壇十六載的天后尹靜姬,主演猶如為她量身打造的美子一角(導演表示邀約影后的念頭,在他編寫劇本時便不斷浮現,尹靜姬的本名也正是美子)──那個年逾花甲而風韻猶存,打扮優雅入時的老婦人。向有引發演員極致演出之名的李滄東,與尹靜姬的合作也無可避免地成為話題。在《綠洲》(Oasis,2002)裡,他讓文素麗扭曲著面容與肢體,演出重度腦痲痺患者而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新人獎;全度妍在《密陽》(Secret Sunshine,2007)中飾演痛失愛子與信念,在憤怒與瘋狂邊緣遊走的母親,成為韓國首位在坎城封后的女星。自六○年代縱橫韓國影壇三十餘年的尹靜姬,主演電影超過三百三十部,不但多產而且演技出色,曾二十四度榮登韓國影后寶座,被票選為韓國影史最偉大女演員;演出《生命之詩》再獲獎,對她也不過錦上添花,不過,此次與李滄東導演共同琢磨美子的天鵝之歌,對影后依然是難得的經驗。以尹靜姬資深的演藝生涯,飾演美子這樣的角色,也是首度嘗試:內心如少女般純真,因為「喜歡花、有時候會說奇怪的話」而想學詩(這樸拙可愛的言詞卻道出「風花雪月」之情,亦是作家出身的李滄東饒富興味的一個玩笑),也展現相當的感性;然而美子並不是那麼單純的人物,在故事發展與她在經歷中的成長,這個複雜性更會逐漸顯露。
 
息影十六年,為了一個難能可貴的角色復出,對尹靜姬而言,像是重回純真年代:在拙稚與滄桑之間反覆,終於得到感悟,是影后把演技推至爐火純青的過程,也是美子必須走過的一段人生道路。
 
自純真到世故的蛻變,牽涉了難言的暴力;在本片的核心就是一個暴力事件,以及因之斷送的一條生命。李滄東並不是沒有處理過直接而血淋淋的衝突場景,然而在《生命之詩》裡,他以不同的美學去審視,抽離了暴力現場,冷靜而同情地,透過美子的眼睛去看生命的殘缺,用悲憫的詩心體驗人生的無奈。手法似乎較為含蓄,然而在表面的淡然之下,所凝聚的衝擊能量,以及其中蘊涵或是隱晦或是彰顯的暴力,卻是大得驚人。美子的日子原本就不像她外表的優雅自在,政府的補貼金之外,還得幫傭打零工維持生計,即使如此,她仍然願意以詩去歌頌美麗世界;突然之間給予她的雙重打擊──無情歲月所帶來的失智失憶,為小郁闖下的大禍善後──則為她打開另一扇窗,接觸腐蝕美好人生的醜惡不堪。
 
這之中特別驚心動魄的,是世人的冷漠與算計:一個無辜生命的逝去,竟然激不起大多數人的知覺。路人對母親的哀慟視若無睹;促成她死亡的那群中學男生很快又恢復平日的熙攘愚昧,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學生家長與校方一味偏袒,沒有公平正義,只有息事寧人與花錢消災。沉迷於電腦與遊戲的小郁與死黨們,並沒有在鬧出人命後習得教訓,說明了這是多麼冷漠的網路世代,而現象的形成不是沒有原因的。被迫加入家長自救會的美子,在清一色男家長的群體中參與「口徑一致」的協調,清楚地看到這整個父權、沙文的體制,不但慣壞了這些孩子,還打算利用貧富差距,欺負女孩拋在身後的寡母幼弟,哄他們接受賠償和解,把事情掩蓋下來。
 
這是李滄東嚴正的社會批判,但他以諷刺的手法側擊(譬如家長協調會總是吃吃喝喝,對方答應和解了還準備慶祝;美子刻意在餐桌上放女孩遺像,小郁看到吃了一驚,卻沒有其他反應),隔了一段距離描繪,讓整個事件與後續發展融入美子學詩的脈絡。從頭到尾,不論是詩歌課程或是朗誦會上,教給美子的都不是實用的寫作技巧,而是一再調整她看世界的眼光:喜歡花與漂亮衣服的美子,就像一張白紙,習作不是從筆法下手,而在心境與眼界,任由生命的墨汁逐步渲染,讓作品自然成形。(在《密陽》中配合取材攝影來修正腳本,鼓勵演員們忘情而不是刻意地表演,甚至以偷拍取得自然鏡頭的李滄東,確實崇尚這種不加矯飾、渾然天成的美學。)她開始留意周遭事物變遷所透露的訊息,因不斷累積的悲哀與負面情緒而困惑,究竟怎麼能成就愛與美的詩篇?她終於瞭解詩源自於生生滅滅不息的循環,不可能止於風花雪月,自然的語言也不乏暴力與死亡的意象──掉在地上的杏實必須被踐踏,在死亡中期待種子的新生──如是,她滿面含笑地說出自己的領悟。女孩的死,自己的邁向老死(失智症無情地提醒死亡的迫近),引領她進入新一層的生命意識,詩也由之誕生。
 
《生命之詩》同時反映李滄東對於詩、對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反思。如果詩已經式微了,為什麼還寫詩?如果電影已經是夕陽工業,再持續拍片有什麼意義?他問著這樣的問題。恰如片中的美子,知道自己對於語言的記憶正在消失中,反而更努力想寫詩;是否失智症所帶來的文字之死,允許她如嬰孩般重獲純真,激起原初的創造力?李滄東或許做了這樣的暗示,但並沒有給確切的答案,就像眾所關心的,留下一首詩後就消失的美子的去向,他也不做說明,讓觀眾自由去詮釋。在之前的電影作品,李滄東展現他作為小說家非凡的說故事能力;在《生命之詩》裡,我們看到他更嫻熟精練使用電影的視覺聽覺語言,更著力拓展留白的藝術。以開放的方式經營電影敘事,留下想像的空間與多重可能性,只是其一。他更加審慎地使用言語,多讓鏡頭去說故事──好比一陣風起,美子的帽子由女孩跳河的橋上被吹落,一路隨著波濤而去;或是美子盯著空無一字的筆記本發呆,直至漸次肥大的雨滴濕了紙面。這都是無聲勝有聲的時刻。就某一方面而言,《生命之詩》道出了對文字的矛盾與相當程度的不信任(李滄東自云,感悟是無法言述與表達的),美子不是要學會新的「看」世界方式才能為詩嗎?她當然不只是看,也同時仔細傾聽。李滄東的電影向來有豐富的聲音與律動感,對於配樂的選擇則顯得精簡;於《生命之詩》,他更乾脆地讓天籟之聲貫穿全片,除了簡短的手機鈴聲與卡拉OK伴唱,本片沒有其他的樂聲──伴著主人公的便是水聲、鳥鳴、蟬唧、風起、雨點,江水之聲更是時時奔流不止。
 
片子止於漸次盈滿定格畫面的江水,再暗了下來,回歸幽冥,涓流之聲仍不絕於耳。片刻之前,美子與少女的生命/聲音在詩的朗誦中合而為一,隨著生命之詩的成就,少女的幻影在投江前對著鏡頭燦然一笑,結束的地方正在開始之處,像是畫了一個圓,首尾恰恰承接。於此駐足的時間點是曖昧不明的:比起片首屍體浮現,它往前倒敘了一點;對照美子的習詩與心路歷程,它是往後推了一步。在不定卻又恆久的時空裡,宛若一再循環卻並非重複的路途中,生命不管是悲是喜(或者超越悲喜),總永無止境地延續,沒有真正起始,也沒有盡頭,如那往返冥界與人世,生生不息的江水;如那張寫了數行詩句的詩箋,大部分留白,在一次次吟誦中復生又亡故;又如那明暗不定,在光影、動靜、虛實之間展開收回,不斷輪迴的膠卷。《生命之詩》一路觀來已讓人叫好不已,收尾若是,猶為神來之筆。
 
(※更多內容請見印刻雜誌88期十二月號)


原文網址: 2010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看悠悠流盪的《生命之詩》 | 印刻文學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81-2441#ixzz1AEwkQP3D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截取自: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蘇蘭老師

Poetry (444).jpg

生命之詩Poetry

這部獲得2010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韓國導演李滄東作品,似乎可以看作一部「如何寫詩」的教材。歐巴桑影后尹靜姬在戲中為了尋找靈感寫作生平第一首詩,開始觀察生活中從未注意的細節,最終以自己晦澀的遭遇命盡成詩。 

「好好觀察」是寫詩的第一步驟,也是看懂電影的入門功夫。有一些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有一些只讓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還有一些則是讓我們什麼都看不到。

至於「如何觀察」,女主角是一步一步帶著觀眾學習,從「好想學會寫首詩」去上作詩班,從聽詩人朗讀詩、解析詩、感受詩,到拿一枝筆、一本隨身小冊,隨時記下聽到的風聲雨聲鳥叫聲、聞到的花香、看到的樹影,到說出自己最難忘的事作為起心動念的題材(有人是生小孩、有人是懷念逝去的親人、女主角是想念兒時姊姊叫喚她疼愛她的記憶…),由沒聽到>聽到>聽懂,以此列推其他感官(看、嗅、觸、嚐)的觀察吸納,然後是感覺>感慨>感動>感悟的心靈活動,最後自由、自在、自然的說出來、寫下來、甚至唱出來,詩的雛型就誕生了!

不只女主角用生命譜詩,任何一首好作品都是因生命的光而燦亮而美好而永恆:

「媽媽…那裡有多寂靜?晚上依然有晚霞?聽得到前往森林的鳥叫嗎?沒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嗎?沒說出口的告白你聽得見嗎?時間流逝,玫瑰會凋謝嗎?現在是道別的時刻,就像停留縱逝的風,像影子,沒有實現的約定,成為永遠的秘密。在度過黑色江水之前,用靈魂的最後一口氣開始夢想:某個晴朗的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在床頭,再次遇見你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之詩>

【生命之詩 poetry】電影中文預告 2011/元/14上映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之詩海報70x100.jpg

 <生命之詩>預售票開賣囉!

可購票方式:1.網路 2.售票處
*節目分級:保護級

上映時間:2011年1月14日晚場起上映
上映地點:國賓影城@長春戲院、真善美戲院
票價:單張220元,套票2張400元

詳情請洽 兩廳院售票網

兩廳院售票連結: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C6ehPQq1We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介紹

 

dir. LEE Changdong (28).jpg

韓國重量級導演李滄東是擁有深厚人文素養的電影工作者。

年輕時從事劇場工作,後來轉戰文壇,成為韓國文學獎得獎作家,也曾在高中任教,2002年還出任韓國文化部長。

 1993年,他39歲時全心投入電影業,從副導和編劇做起,至1996年初執導演筒,首部電影作品《青魚》(Green Fish)就為韓國黑色電影類型開創了新局。隨後的《綠洲》(Oasis)和《密陽》(Secret Sunshine)分別在威尼斯和坎城影展大放異彩,讓李滄東蜚聲國際。《生命之詩》是他的第五部長片作品,在坎城首映時獲得極高的評價,也獲得最佳劇本獎的肯定。李滄東目前在韓國藝術大學教授導演和編劇課程。 

 

    導演手記

時至今日,詩已經漸漸式微

有些人感到遺憾,也有些人說「詩這種文體早就該消失了。」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持續地讀詩和寫詩。

如果「詩」這個文體的未來發展不被看好,這樣的持續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我想問大眾的問題。

 

事實上,身為電影工作者,我也捫心自問

「如果電影正在式微,這樣持續拍片有什麼意義呢?」

--李滄東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etry (258).jpg

尹靜姬是六零至七零年代韓國影壇的超級巨星。

 1966年從參與人數超過千人的激烈選秀活動脫穎而出後,便開啟了輝煌的演藝事業。甫出道便擔任女主角,縱橫影壇三十餘年,主演的作品超過330部。全盛時期,同時軋七八部戲是常態。她的多產再加上出色的演技,讓她24度榮登韓國影后寶座,傲人的成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九零年代後期淡出影壇,與享譽國際的鋼琴家夫婿和兒女旅居國外,享受恬靜的家庭生活。即便暌違大銀幕許久,她在最近一次民調中依然被韓國人民票選為韓國影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她在韓國影壇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

 淡出影壇十六年,這一次的復出完全是因為被李滄東導演撰寫的劇本深深打動。再加上宛如量身訂做的角色,尹靜姬這一次重回大銀幕不只一解韓國觀眾對她的思念,更讓全球影壇驚豔。在坎城影展首映後,她爐火純青的細膩演技獲得國際媒體和影評的一致推崇。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之詩海報70x100.jpg 

 

     第63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坎城影展首映掌聲長達七分鐘 

     法國觀影人次超過20萬人

     韓國奧斯卡大鐘獎(Grand Bell Award)—
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韓國青龍獎最佳女演員

     澳亞太電影獎(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最佳女主角獎

     台北金馬國際影展

     紐約影展

     多倫多國際影展

     里約熱內盧國際影展

     墨爾本國際影展

     捷克卡羅維瓦利影展

劇情簡介

美子和讀中學的外孫相依為伴住在郊區。總是打扮合宜,穿著優雅的她,希望將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以優美的詩歌呈獻。為了尋找靈感寫作生平第一首詩,她開始觀察生活中從未注意的細節。重新發現事物的驚喜讓她覺得自己像是初次探索世界的孩童,喜悅不已。但無情的現實還是擊碎了她的想像,生活終究不如她想得這麼美,她最終以自己晦澀的遭遇譜出一首生命之詩……。

 

Poetry (440).jpg 

生命之詩

英文片名: Poetry                                                原文片名:

語言:韓語                                                           片長:139

出品國:韓國                                                        級數:保護級

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

編劇:李滄東 Lee Changdong

製作人:李俊東Lee Joondong

演員:尹靜姬 Yun Jung-hee

上映日期:2011114                            

發行公司:雷公電影有限公司、崗華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http://www.zeusfilm.com/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