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派翠克一歲半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謝謝版主好文分享,「意外訪客─《派翠克一歲半」

02.jpg

蟄居遠方,一直守著熱烈的陽光。每每聽聞「台北電影節」或是「金馬影展外片觀摩」的消息,心底仍會糾結一下,悄悄為自己的缺席遺憾。早年趕赴影展的記憶,彷彿仍深深烙印於腦海。這樣的季節,總要委託家人朋友幫忙索取節目手冊,其實網路裡頭都有訊息,不過,依舊喜歡翻閱手冊的質樸感受。我想,大概自己真的老了。雖然關注著影展,但是通通淪為一場歡天喜地的悵惘。缺席久了,忽然找不到回返的路途。只能依賴著商業映演,或是積極搜尋影碟,稍稍彌補缺漏的痕跡。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moring1122 - 【派翠克,一歲半】--坦然做自己

01.jpg  

 


看膩了好萊塢式的喜劇電影了嗎?不如來換換口味吧!
推薦你看瑞典片【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1,5。

這部片其實在去年金馬影展我就看過了,有幾部片子在今年陸續在各個戲院重新上映,【派翠克,一歲半】也是其中一部,可見它受到歡迎的程度。Göran和Sven是一對同志夫妻,當他們搬進新社區時,也同時申請了領養小孩,打算共組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
Göran喜滋滋的接到領養通知,得知他們即將領養一個"1,5"歲的小孩。於是佈置了一個可愛的嬰兒房,滿心期待著小baby的到來,沒想到來的卻是15歲的Patrik。原來是領養機構手誤,多打了一個"逗號"。

這個Patrik不但不是可愛的小baby,而且還是個滿口髒話、前科累累的叛逆青少年。原本就對領養小孩這件事充滿憂慮的Sven,更是跟這個意外的小孩處處不對盤。
一邊是小孩,一邊是愛人,Göran該怎麼解決這種種衝突呢?

其實對於同志的電影題材,有時候難免處理的太表面化,或是太過嚴肅。當然,一些觀念上的歧視和衝突,在現在依然存在著,但是除了自我認同的議題之外,應該更正視現今社會對於以同志身份生活的真實影響和矛盾。
就像現在的人,對於同志的接受度已不如以往保守,真實生活中,同志也已經不是個不可討論的話題。我們可以很真實的感受到這個族群的存在,而不再只是一個幽黯未知的領域。

就像片中一開始,當Göran搬進新社區,舉行派對慶祝時,鄰居問:「你的老婆呢?」Göran這時便很大方的介紹Sven就是他的另一半,巧妙的化解這個尷尬的問題。也許這樣輕鬆坦承的勇氣實際上並不多見,很有可能這樣一說,就會被貼上一個不受歡迎的標籤(實際上Göran一家也因此在某次的聚會中不被受邀)。但是我很欣賞電影中Göran勇敢面對這些有可能發生的歧視,並選擇坦然面對的態度,如果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那其他人又如何能認同呢?當然,這並非都是容易的,但會是一個很正面的開始。

這部片中,輕鬆搞笑的演出同志領養小孩的劇碼,當Sven執意要退回Patrik這個叛逆青年時,卻得到領養單位很為難的回答,大意是:因為現在領養的家庭太多,像你們這樣的家庭不是我們的首選,所以只有一直被領養家庭退貨的Patrik可以給你們。
這裡道破現實生活中同志家庭領養小孩時可能會面臨的歧見,我不了解現在領養小孩應該俱備怎樣的條件,但在同志婚姻都未全面合法化的情況下,當然是有相當的困難度。
一開始Patrik發現自己被同志家庭領養時,態度表現的十分反彈,更害怕自己會不會被"爸爸們"非禮(就是內褲要多穿一件之類的),常常語帶尖酸的挖苦嘲笑。但Göran還是努力試圖去了解Patrik,跟Patrik分享自己的生活,給他機會去表現自己。慢慢的卸下了他的防禦心,也讓他開始對著個家庭產生了歸屬感。

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幕:那時因為必須等到領養機構上班日時,才能處理Patrik的個案,將Patrik送到新的領養家庭。於是相處的最後一天,Göran帶著Patrik去高級餐廳用餐(算是慶祝嗎?),看到鄰桌用餐的人們,二人開始想像新的領養家庭會是哪一種類型。是只有夫妻的三人小家庭?還是有一推兄弟姊妹的熱鬧大家庭?然而不管是哪一種,他們也想到各種不同狀況的可能會有的麻煩,開始很機車的討論了起來。
其實任何族群,對於異於自己類型的,多少都會有帶有某種的誤解和刻板印象。一般人看同志是如此,那反過來看自己,不也有很多矛盾和不完美的地方嗎?

其實自我認同的問題,並非只限於同志的身份認同上,而是各個不同階層族群的人。即使是現今如此多元化的社會,讓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尺度已經夠寬容了,但是更多的衝突卻是在當以這樣的身份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時。

有些朋友不戀愛的,討厭被問有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不結婚的,討厭被問到什麼時候結婚;結婚不想生小孩的,討厭被問何時生小孩......,諸如此類。有些人有答案,有些人害怕回答。有時候,重點不是別人如何看你,而是你怎麼看你自己。

接受自己,喜愛自己。才是化解其他疑問的最大武器吧!

謝謝版主分享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派翠克-01-70x100cm-02.jpg

2009舊金山同志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9德國Verzaubert同志影展最佳影片 

   2009金馬影展觀眾票選熱門影片 

   2009多倫多國際影展

在同志喜劇的公式中翻轉出令人驚喜的新意,以不灑狗血的窩心情感贏得觀眾共鳴 --Variety

用巧妙細膩的手法探討當代同志在生活中可能會有的不愉快。然而這部片在本質上談論的是,人們內心固有的期待如何限制了自己,導致與他人產生隔閡的普世現象。三位主要演員的表現傑出,是近年來最有趣又最有人味的電影。

--多倫多影展策展人Steve Gravestock

 

劇情簡介 

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小數點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廣受全球各大影展觀眾的喜愛,有如《喜宴》進化版。

 GoranSven是同志圈中令人羨慕的一對,各有理想的工作,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為了擁有更圓滿的家庭,他們不但搬到優質住宅區,還決定申請領養小孩;誰料工作人員一個筆誤將他們要求的1.5歲寫成了15歲!當他們滿心期待可愛寶寶的到來,送上門的卻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叛逆少年。幻滅之餘,他們被迫展開了一段「非一般」的家庭生活。無懈可擊的演員組合,整體演出有趣又窩心。瑞典備受矚目的新銳女導演用體諒和詼諧兼具的方式,從正面的角度探討當代同志家庭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諒解。

001.jpg 

 演員介紹

 古斯塔史柯斯嘉Gustaf Skarsgård (飾演Göran )

003.jpg

台灣的觀眾或許對古斯塔感到陌生,但對他的父親應該相當地熟悉。他的父親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ard)是瑞典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演員,長年在好萊塢發展,參演的作品包括了《媽媽咪呀》、《天使與魔鬼》、《心靈捕手》等。

因為父親的關係,從小對演戲就充滿了興趣,六歲便立下志向要當演員。從影至今,古斯塔坦承演員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在瑞典,因為瑞典電影年產量相當少,演員們常常都苦無角色可演。所以只要有機會演出,古斯塔就會心懷感激。

因為父親常常在不同國家拍片,古斯塔小時候不但跟著父親全世界趴趴走,更有機會和許多國際巨星接觸。他笑著回憶道,「我永遠都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勞勃迪尼洛的情形。他是我心目中的超級巨星,我好興奮我終於有機會可以跟他握手了!然後我因為樂昏了頭,一握就握好久忘了放開,後來勞勃迪尼洛就用有點害怕的眼神看著我,我才趕緊鬆手。勞勃心裡應該想這是哪裡來的怪小孩吧!」

他坦言父親的盛名有時的確讓他參加演員徵選時,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但也常因為父親的名氣承受了不少壓力。「所以一有工作機會,我就會加倍努力證明自己,」他說。古斯塔的努力讓他自己近年來在瑞典影壇相當活躍,片約不斷。2007年更以《我的嘻哈奶爸》(Kidz in da hood/Förortsungar)一片獲得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男主角的肯定殊榮。

 

 托克派特森Torkel Petersson (飾演Sven)

004.jpg

年輕時一直夢想著要成為歌劇演唱家,並在瑞典馬爾默專業音樂學校求學。同時,他也在馬爾默的業餘劇場參與演出,漸漸發現了自己對表演的熱情,隨後便積極地參加許多舞台劇表演。出色的成績讓他被電影圈網羅。他最令人難忘的電影演出是在《男人30拉警報》(Jalla! Jalla!)一片,這讓他獲得了美國喜劇影展的最佳男主角。之後,一直活躍於電影圈。2003年獲選為柏林影展年度閃亮之星,此獎的設立是為了鼓勵表現傑出的歐洲年輕演員,托克為該年的瑞典代表。

托馬斯柳恩格曼 Thomas Ljungman (飾演派翠克)

005.jpg

托馬斯的父親是瑞典知名的電視演員,耳濡目染下,托馬斯從12歲開始就陸續參與電視和電影的演出。在《派翠克一歲半》中,他飾演外表叛逆,內心其實極度渴望他人關懷的敏感少年派翠克,完美的詮釋獲得了全球影展觀眾的共鳴。

 

導演簡介

 艾拉雷姆哈根Ella Lemhagen

002.jpg

1965年生,擁有瑞典電影學校導演組和斯德哥爾摩大學電影史雙學位,也曾在巴黎的電影學校修習紀錄片。21歲時,接受瑞典國家電視台的委託執導一系列自己編寫的短片。1992年就以最佳新銳導演的身份,代表瑞典前往西班牙賽維爾參加世界博覽會。1994年自編自導短片《第13個紀念日》(The 13th Anniversary)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短片類觀眾票選獎。兩年後完成了首部劇情長片《夢中的王子》(The Prince of Dreams),廣受好評,而且獲得了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導演的入圍肯定,對第一次執導長片的導演而言,實屬難得的榮耀。作品向來相當貼近觀眾的艾拉,以這部片再次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

 第三部長片《仔仔的願望》(Tsatsiki, Mum and the Policeman)不論在芬蘭或在國際上都受到熱烈的迴響,在芬蘭還創下53萬人次的觀影紀錄,讓艾拉的事業達到頂峰。2008年自編自導《派翠克一歲半》,受到各大影展熱情的邀約,再次征服全世界的觀眾。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