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moring1122 - 【派翠克,一歲半】--坦然做自己

01.jpg  

 


看膩了好萊塢式的喜劇電影了嗎?不如來換換口味吧!
推薦你看瑞典片【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1,5。

這部片其實在去年金馬影展我就看過了,有幾部片子在今年陸續在各個戲院重新上映,【派翠克,一歲半】也是其中一部,可見它受到歡迎的程度。Göran和Sven是一對同志夫妻,當他們搬進新社區時,也同時申請了領養小孩,打算共組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
Göran喜滋滋的接到領養通知,得知他們即將領養一個"1,5"歲的小孩。於是佈置了一個可愛的嬰兒房,滿心期待著小baby的到來,沒想到來的卻是15歲的Patrik。原來是領養機構手誤,多打了一個"逗號"。

這個Patrik不但不是可愛的小baby,而且還是個滿口髒話、前科累累的叛逆青少年。原本就對領養小孩這件事充滿憂慮的Sven,更是跟這個意外的小孩處處不對盤。
一邊是小孩,一邊是愛人,Göran該怎麼解決這種種衝突呢?

其實對於同志的電影題材,有時候難免處理的太表面化,或是太過嚴肅。當然,一些觀念上的歧視和衝突,在現在依然存在著,但是除了自我認同的議題之外,應該更正視現今社會對於以同志身份生活的真實影響和矛盾。
就像現在的人,對於同志的接受度已不如以往保守,真實生活中,同志也已經不是個不可討論的話題。我們可以很真實的感受到這個族群的存在,而不再只是一個幽黯未知的領域。

就像片中一開始,當Göran搬進新社區,舉行派對慶祝時,鄰居問:「你的老婆呢?」Göran這時便很大方的介紹Sven就是他的另一半,巧妙的化解這個尷尬的問題。也許這樣輕鬆坦承的勇氣實際上並不多見,很有可能這樣一說,就會被貼上一個不受歡迎的標籤(實際上Göran一家也因此在某次的聚會中不被受邀)。但是我很欣賞電影中Göran勇敢面對這些有可能發生的歧視,並選擇坦然面對的態度,如果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那其他人又如何能認同呢?當然,這並非都是容易的,但會是一個很正面的開始。

這部片中,輕鬆搞笑的演出同志領養小孩的劇碼,當Sven執意要退回Patrik這個叛逆青年時,卻得到領養單位很為難的回答,大意是:因為現在領養的家庭太多,像你們這樣的家庭不是我們的首選,所以只有一直被領養家庭退貨的Patrik可以給你們。
這裡道破現實生活中同志家庭領養小孩時可能會面臨的歧見,我不了解現在領養小孩應該俱備怎樣的條件,但在同志婚姻都未全面合法化的情況下,當然是有相當的困難度。
一開始Patrik發現自己被同志家庭領養時,態度表現的十分反彈,更害怕自己會不會被"爸爸們"非禮(就是內褲要多穿一件之類的),常常語帶尖酸的挖苦嘲笑。但Göran還是努力試圖去了解Patrik,跟Patrik分享自己的生活,給他機會去表現自己。慢慢的卸下了他的防禦心,也讓他開始對著個家庭產生了歸屬感。

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幕:那時因為必須等到領養機構上班日時,才能處理Patrik的個案,將Patrik送到新的領養家庭。於是相處的最後一天,Göran帶著Patrik去高級餐廳用餐(算是慶祝嗎?),看到鄰桌用餐的人們,二人開始想像新的領養家庭會是哪一種類型。是只有夫妻的三人小家庭?還是有一推兄弟姊妹的熱鬧大家庭?然而不管是哪一種,他們也想到各種不同狀況的可能會有的麻煩,開始很機車的討論了起來。
其實任何族群,對於異於自己類型的,多少都會有帶有某種的誤解和刻板印象。一般人看同志是如此,那反過來看自己,不也有很多矛盾和不完美的地方嗎?

其實自我認同的問題,並非只限於同志的身份認同上,而是各個不同階層族群的人。即使是現今如此多元化的社會,讓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尺度已經夠寬容了,但是更多的衝突卻是在當以這樣的身份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時。

有些朋友不戀愛的,討厭被問有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不結婚的,討厭被問到什麼時候結婚;結婚不想生小孩的,討厭被問何時生小孩......,諸如此類。有些人有答案,有些人害怕回答。有時候,重點不是別人如何看你,而是你怎麼看你自己。

接受自己,喜愛自己。才是化解其他疑問的最大武器吧!

謝謝版主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