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jpg    

導演─姜大奎

《美麗的聲音》是姜大奎首次執導演筒的作品,但在之前他就長年擔任《大浩劫》導演尹濟均的副手,奠定了基本功。姜大奎導演說,他想要拍以愛為主題的電影,讓各年齡層的觀眾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強大的情感共鳴。出於對首部作品的重視,姜大奎導演也積極地參與編劇和選角的工作。

 


 

02.jpg
金允珍

◎重要得獎紀錄
2002青龍獎最佳女主角
2008韓國Max Movie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2008大鐘獎最佳女主角

 

 

 

金允珍出生首爾,10歲時移民到美國,畢業於紐約藝術學校,並在英國戲劇學院和美國波士頓大學專攻表演專業。此後她曾經活躍於美國的話劇舞台,1997年左右因為渴望在家鄉得到認可遂回到韓國,拍攝了多部電視劇和電影。 

 

《生死諜變》是金允珍的銀幕處女之作,雖然曾經有許多女演員曾毛遂自薦女主角的角色,但是最後這角色仍然落到金允珍手上,而她在《生死諜變》裡的表現、也開啟了做為一名天生演員的演藝之路。1998年憑借電影《生死諜變》獲得了大鐘獎新人獎,之後她還拍攝了《丹赤飛燕秀》、《微笑》等電影。2002年又以《密愛》榮膺青龍影后。在韓國獲得最高榮譽之後,她重返美國,2004年幸運地與好萊塢的著名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簽署了專屬合同,緊接著出演了美國ABC電視台的著名影集《LOST檔案》。該劇描繪了人性的本質和複雜多變,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居高不下,而且賣出100多個海外國家的電視版權,該劇的走紅使金允珍的片約不斷,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韓國女星。 

 

 

 

03.jpg
羅文熙

羅文熙出生在北京並且在中國生活過,1961年MBC一期播音員出身,韓國voice performance協會名譽會員,羅文熙是一位能歌善舞、具有搞笑天賦的全能藝人,《哭泣的拳頭》、《你是我的命運》和《熱血男兒》是她著名的完美母親三部曲。羅文熙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著不同年齡階層的觀眾走向影院,她不僅是受評論家肯定的優秀演技派電影演員,也是能令全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的超人氣巨星。 

 

她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角色達到忘我的境地,出道多年的她,始終如一受到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電視劇作品包括2005年優秀韓劇《我的名字叫金三順》和2006年高收視率的《有名的七公主》等等。

 

04.jpg
姜藝媛

2007年前後拍攝和宣傳影片《一番街奇跡》時,金智恩以藝名姜藝媛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2001年,她透過家庭喜劇《HONEY!HONEY!》被觀眾所熟悉,此後她曾在電影《中毒》中擔任配角,並且主演了性感喜劇《情愛魔力》,當中突破性的床戲演出讓她成為了媒體筆下的性感女明星而引起了種種關注和話題。電影票房失利後,金智恩沈寂了一年後回歸,並使用藝名姜藝媛出演了SBS電視劇《嫂嫂十九歲》以及2005年的恐怖片《粉紅色高跟鞋》。2007年初上映的《一番街奇跡》再次將她帶回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她在片中扮演陷入非法傳銷當中的貧家女孩善珠,這部溫暖樸實的喜劇片也是姜藝媛以嶄新的姿態再出發的起點。這次在《美麗的聲音》中,姜藝媛飾演身心受到嚴重創傷,進而封閉自己的哀傷少女,動人的演技讓觀眾不禁掬一把同情之淚。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2.jpg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版主好文分享,「意外訪客─《派翠克一歲半」

02.jpg

蟄居遠方,一直守著熱烈的陽光。每每聽聞「台北電影節」或是「金馬影展外片觀摩」的消息,心底仍會糾結一下,悄悄為自己的缺席遺憾。早年趕赴影展的記憶,彷彿仍深深烙印於腦海。這樣的季節,總要委託家人朋友幫忙索取節目手冊,其實網路裡頭都有訊息,不過,依舊喜歡翻閱手冊的質樸感受。我想,大概自己真的老了。雖然關注著影展,但是通通淪為一場歡天喜地的悵惘。缺席久了,忽然找不到回返的路途。只能依賴著商業映演,或是積極搜尋影碟,稍稍彌補缺漏的痕跡。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moring1122 - 【派翠克,一歲半】--坦然做自己

01.jpg  

 


看膩了好萊塢式的喜劇電影了嗎?不如來換換口味吧!
推薦你看瑞典片【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1,5。

這部片其實在去年金馬影展我就看過了,有幾部片子在今年陸續在各個戲院重新上映,【派翠克,一歲半】也是其中一部,可見它受到歡迎的程度。Göran和Sven是一對同志夫妻,當他們搬進新社區時,也同時申請了領養小孩,打算共組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
Göran喜滋滋的接到領養通知,得知他們即將領養一個"1,5"歲的小孩。於是佈置了一個可愛的嬰兒房,滿心期待著小baby的到來,沒想到來的卻是15歲的Patrik。原來是領養機構手誤,多打了一個"逗號"。

這個Patrik不但不是可愛的小baby,而且還是個滿口髒話、前科累累的叛逆青少年。原本就對領養小孩這件事充滿憂慮的Sven,更是跟這個意外的小孩處處不對盤。
一邊是小孩,一邊是愛人,Göran該怎麼解決這種種衝突呢?

其實對於同志的電影題材,有時候難免處理的太表面化,或是太過嚴肅。當然,一些觀念上的歧視和衝突,在現在依然存在著,但是除了自我認同的議題之外,應該更正視現今社會對於以同志身份生活的真實影響和矛盾。
就像現在的人,對於同志的接受度已不如以往保守,真實生活中,同志也已經不是個不可討論的話題。我們可以很真實的感受到這個族群的存在,而不再只是一個幽黯未知的領域。

就像片中一開始,當Göran搬進新社區,舉行派對慶祝時,鄰居問:「你的老婆呢?」Göran這時便很大方的介紹Sven就是他的另一半,巧妙的化解這個尷尬的問題。也許這樣輕鬆坦承的勇氣實際上並不多見,很有可能這樣一說,就會被貼上一個不受歡迎的標籤(實際上Göran一家也因此在某次的聚會中不被受邀)。但是我很欣賞電影中Göran勇敢面對這些有可能發生的歧視,並選擇坦然面對的態度,如果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那其他人又如何能認同呢?當然,這並非都是容易的,但會是一個很正面的開始。

這部片中,輕鬆搞笑的演出同志領養小孩的劇碼,當Sven執意要退回Patrik這個叛逆青年時,卻得到領養單位很為難的回答,大意是:因為現在領養的家庭太多,像你們這樣的家庭不是我們的首選,所以只有一直被領養家庭退貨的Patrik可以給你們。
這裡道破現實生活中同志家庭領養小孩時可能會面臨的歧見,我不了解現在領養小孩應該俱備怎樣的條件,但在同志婚姻都未全面合法化的情況下,當然是有相當的困難度。
一開始Patrik發現自己被同志家庭領養時,態度表現的十分反彈,更害怕自己會不會被"爸爸們"非禮(就是內褲要多穿一件之類的),常常語帶尖酸的挖苦嘲笑。但Göran還是努力試圖去了解Patrik,跟Patrik分享自己的生活,給他機會去表現自己。慢慢的卸下了他的防禦心,也讓他開始對著個家庭產生了歸屬感。

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幕:那時因為必須等到領養機構上班日時,才能處理Patrik的個案,將Patrik送到新的領養家庭。於是相處的最後一天,Göran帶著Patrik去高級餐廳用餐(算是慶祝嗎?),看到鄰桌用餐的人們,二人開始想像新的領養家庭會是哪一種類型。是只有夫妻的三人小家庭?還是有一推兄弟姊妹的熱鬧大家庭?然而不管是哪一種,他們也想到各種不同狀況的可能會有的麻煩,開始很機車的討論了起來。
其實任何族群,對於異於自己類型的,多少都會有帶有某種的誤解和刻板印象。一般人看同志是如此,那反過來看自己,不也有很多矛盾和不完美的地方嗎?

其實自我認同的問題,並非只限於同志的身份認同上,而是各個不同階層族群的人。即使是現今如此多元化的社會,讓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尺度已經夠寬容了,但是更多的衝突卻是在當以這樣的身份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時。

有些朋友不戀愛的,討厭被問有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不結婚的,討厭被問到什麼時候結婚;結婚不想生小孩的,討厭被問何時生小孩......,諸如此類。有些人有答案,有些人害怕回答。有時候,重點不是別人如何看你,而是你怎麼看你自己。

接受自己,喜愛自己。才是化解其他疑問的最大武器吧!

謝謝版主分享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ster.jpg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海報70x100.jpg  

 

tba

    

 2004 坎城影展入圍最佳影片 

 2004 多倫多國際影展紀錄片類組入選 

 媒體好評

 ※「精采絕倫,耐人尋味!」《Time Out

 ※「引人入勝!」《首映雜誌》(Premiere)

 ※「機智有趣的片子!」《Vogue雜誌》

 ※「讓人未飲先醉!」《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 關於劇情

《葡萄酒世界》的原文片名「Mondovino」是義大利文,意思就是葡萄酒世界。這部紀錄片探討全球化對世界各葡萄酒產區的衝擊效應,並透過酒評家羅伯‧帕克與釀酒顧問米歇爾‧侯隆的觀點,試圖理解「國際風格葡萄酒」的現象與趨勢。在這部紀錄片裡,喬納森‧諾西特帶著觀眾一睹葡萄酒世界的你爭我奪──野心勃勃的大型國際企業,尤其是美國加州蒙大維家族酒廠,如何對付那些堅守「風土地塊人文傳統」的地方酒農,達到擴張企業版圖的目標。

《葡萄酒世界》是喬納森‧諾西特以手提攝影機拍成的,前後歷時四年。烏拉圭的電影導演璜‧畢達魯加與攝影師史蒂芬妮‧玻美茲也跨刀相助。本片的製作走訪七個國家,訪談紀錄多達500小時,耗資40萬美金,使用語言多達五種(法、義、西、英、葡)。全片拍攝完畢之後才轉成35厘米格式。本片的拍攝內容約有六成是喬納森‧諾西特親自掌鏡,在訪談過程中,他把攝影機放在自己的腿上,一邊進行對話,一邊拍下整個過程。諾西特曾經說,他希望受訪人物能夠將自己的理念與立場清楚地表達出來;整部作品的最終呈現完全沒有旁白,正足以完整呈現受訪人物的想法。片中經常出現特寫鏡頭,有些甚至直逼人物的眼睛,讓觀眾真的有「近距離接觸」的感覺。根據喬納森‧諾西特受訪時所作的說明,這是為了要讓手提攝影機不會失焦。

《葡萄酒世界》在法國上映時,來自葡萄酒界的聲音毀譽參半,但電影評論界卻讚譽有加,連一向都以劇情長片為主的坎城影  展,也破例讓這部紀錄片成為正式競賽片,坎城主辦單位對本片的評價之高可見一般。

 ◎岀場人物,先睹為快

 劇照 (2).jpg 

 

「如果要說我羅伯‧帕克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那就是在這個階級化的社會裡為大家打造平等的立足點。這個社會的掌控權向來 都是落在菁英階層與保守份子的手中。我從美國以及民主的角度,讓葡萄酒評論更為普及,讓它變得「民主化」,這極具革命意 義!」

美國葡萄酒評論家羅伯‧帕克(Robert Parker

  

 劇照 (31).jpg 

 「浸泡葡萄果皮,進行深度萃取,還有使用全新的橡木桶培養,或是那些梅洛品種主導的葡萄酒……它們其實原本也可以表現地塊、  風土,但是釀酒的人卻糟蹋了它,壓抑原產地風味特性的展現。這有點像當今美國的社會現象,人們的自由遭到壓迫。用耳熟 能詳的 口號來說,就是:『愛國至上,自由可拋』。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沒必要辯論,接受就對了』……這是兩種立場之間的鬥爭:『順應潮流』與『抗拒風尚』而不見得是一場『現代』對抗『傳統』的鬥爭,因為現代化不必然悖離傳統。」

 紐約的葡萄酒進口商尼爾‧羅森塔(Neal Rosenthal

  

 

  劇照 (10).jpg 

   女兒:「那種葡萄酒就像妓女,會主動對你投懷送抱。」

   父親:「那是虛張聲勢的葡萄酒。」

   女兒:「喝第一口的時候,圓潤飽滿……忽然間,口感整個掉下來!」

   父親:「對啊!口感全無,味如嚼蠟!」

   女兒:「這種葡萄酒就好像背叛者。」

   父親:「現代人對這種酒已經習以為常,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好好品嘗,所以才會喝這種虛張聲勢的酒。」

   法國布根地酒農世家德孟堤父女(Hubert, Alix de Montille

  

    劇照 (25).jpg

      「有葡萄園的地方就有文明,就不是蠻夷之地。」

   法國布根地酒農于貝。德孟堤(Hubert de Montille

  

   劇照.jpg 

 「放眼十個或十五個世代之後,我們家族企業的繼承人,很有可能會其他星球上釀酒。這聽起來很棒,不是嗎?『老兄!我要火星  葡萄酒……請立刻傳輸一瓶過來!』」

   美國加州蒙大維酒廠副總裁麥克‧蒙大維(Michael Mondavi

  

   劇照 (4).jpg 

「葡萄酒必須要有個性與風格,因為它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風格。在品酒的時候,我們嘗到味道。而什麼是味道?味道的感受是直覺的、個人的,我釀酒時追求自己喜歡的風味,所以確實是有一種個人風格。這種個人風格是必要的,否則……葡萄酒背後的那個『人』就消失了。如果沒有個人風格……又怎麼會有米歇爾‧侯隆?米歇爾‧侯隆也就不存在啦!這樣不是很令人扼腕嗎?

「空中飛人釀酒師」米歇爾‧侯隆(Michel Rolland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約遇到愛》第二週時刻表出來囉!!!!

國賓長春獨家上映中~

時刻表.JPG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派翠克-01-70x100cm-02.jpg

2009舊金山同志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9德國Verzaubert同志影展最佳影片 

   2009金馬影展觀眾票選熱門影片 

   2009多倫多國際影展

在同志喜劇的公式中翻轉出令人驚喜的新意,以不灑狗血的窩心情感贏得觀眾共鳴 --Variety

用巧妙細膩的手法探討當代同志在生活中可能會有的不愉快。然而這部片在本質上談論的是,人們內心固有的期待如何限制了自己,導致與他人產生隔閡的普世現象。三位主要演員的表現傑出,是近年來最有趣又最有人味的電影。

--多倫多影展策展人Steve Gravestock

 

劇情簡介 

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小數點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廣受全球各大影展觀眾的喜愛,有如《喜宴》進化版。

 GoranSven是同志圈中令人羨慕的一對,各有理想的工作,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為了擁有更圓滿的家庭,他們不但搬到優質住宅區,還決定申請領養小孩;誰料工作人員一個筆誤將他們要求的1.5歲寫成了15歲!當他們滿心期待可愛寶寶的到來,送上門的卻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叛逆少年。幻滅之餘,他們被迫展開了一段「非一般」的家庭生活。無懈可擊的演員組合,整體演出有趣又窩心。瑞典備受矚目的新銳女導演用體諒和詼諧兼具的方式,從正面的角度探討當代同志家庭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諒解。

001.jpg 

 演員介紹

 古斯塔史柯斯嘉Gustaf Skarsgård (飾演Göran )

003.jpg

台灣的觀眾或許對古斯塔感到陌生,但對他的父親應該相當地熟悉。他的父親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ard)是瑞典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演員,長年在好萊塢發展,參演的作品包括了《媽媽咪呀》、《天使與魔鬼》、《心靈捕手》等。

因為父親的關係,從小對演戲就充滿了興趣,六歲便立下志向要當演員。從影至今,古斯塔坦承演員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在瑞典,因為瑞典電影年產量相當少,演員們常常都苦無角色可演。所以只要有機會演出,古斯塔就會心懷感激。

因為父親常常在不同國家拍片,古斯塔小時候不但跟著父親全世界趴趴走,更有機會和許多國際巨星接觸。他笑著回憶道,「我永遠都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勞勃迪尼洛的情形。他是我心目中的超級巨星,我好興奮我終於有機會可以跟他握手了!然後我因為樂昏了頭,一握就握好久忘了放開,後來勞勃迪尼洛就用有點害怕的眼神看著我,我才趕緊鬆手。勞勃心裡應該想這是哪裡來的怪小孩吧!」

他坦言父親的盛名有時的確讓他參加演員徵選時,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但也常因為父親的名氣承受了不少壓力。「所以一有工作機會,我就會加倍努力證明自己,」他說。古斯塔的努力讓他自己近年來在瑞典影壇相當活躍,片約不斷。2007年更以《我的嘻哈奶爸》(Kidz in da hood/Förortsungar)一片獲得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男主角的肯定殊榮。

 

 托克派特森Torkel Petersson (飾演Sven)

004.jpg

年輕時一直夢想著要成為歌劇演唱家,並在瑞典馬爾默專業音樂學校求學。同時,他也在馬爾默的業餘劇場參與演出,漸漸發現了自己對表演的熱情,隨後便積極地參加許多舞台劇表演。出色的成績讓他被電影圈網羅。他最令人難忘的電影演出是在《男人30拉警報》(Jalla! Jalla!)一片,這讓他獲得了美國喜劇影展的最佳男主角。之後,一直活躍於電影圈。2003年獲選為柏林影展年度閃亮之星,此獎的設立是為了鼓勵表現傑出的歐洲年輕演員,托克為該年的瑞典代表。

托馬斯柳恩格曼 Thomas Ljungman (飾演派翠克)

005.jpg

托馬斯的父親是瑞典知名的電視演員,耳濡目染下,托馬斯從12歲開始就陸續參與電視和電影的演出。在《派翠克一歲半》中,他飾演外表叛逆,內心其實極度渴望他人關懷的敏感少年派翠克,完美的詮釋獲得了全球影展觀眾的共鳴。

 

導演簡介

 艾拉雷姆哈根Ella Lemhagen

002.jpg

1965年生,擁有瑞典電影學校導演組和斯德哥爾摩大學電影史雙學位,也曾在巴黎的電影學校修習紀錄片。21歲時,接受瑞典國家電視台的委託執導一系列自己編寫的短片。1992年就以最佳新銳導演的身份,代表瑞典前往西班牙賽維爾參加世界博覽會。1994年自編自導短片《第13個紀念日》(The 13th Anniversary)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短片類觀眾票選獎。兩年後完成了首部劇情長片《夢中的王子》(The Prince of Dreams),廣受好評,而且獲得了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導演的入圍肯定,對第一次執導長片的導演而言,實屬難得的榮耀。作品向來相當貼近觀眾的艾拉,以這部片再次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

 第三部長片《仔仔的願望》(Tsatsiki, Mum and the Policeman)不論在芬蘭或在國際上都受到熱烈的迴響,在芬蘭還創下53萬人次的觀影紀錄,讓艾拉的事業達到頂峰。2008年自編自導《派翠克一歲半》,受到各大影展熱情的邀約,再次征服全世界的觀眾。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給雅各神父信海報底52x75.jpg

 

    201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芬蘭代表參選作品

    芬蘭奧斯卡Jussi Awards四項大獎榮耀肯定: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 最佳音樂

    開羅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最佳劇本

    德國曼漢姆影展 最佳影片

   阿根廷銀海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Lübeck Nordic Film Days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用簡單的故事探討信仰和人性弱點,超然又優雅。」--VARIETY

☆「這部敘事優美,演員表現精湛的作品,用簡短的篇幅道出了意味深長的人性故事。片長不到80分鐘,卻在心上留下極深刻的印象。」--Hollywood Reporter

劇情簡介 

《給雅各神父的信》是一部溫情又感人的故事。萊拉原本是名被判無期徒刑的犯人,後來獲得假釋,出獄後心不甘情不願地到一間偏遠的牧師公館工作,當盲眼雅各神父的助理。萊拉在這裡面臨了不少價值觀的衝突。雅各神父每天都會收到許多求助信函,回覆這些信件是雅各神父的終身職志,但萊拉深深不以為然。後來突然再也沒有信件了,萊拉便決定求去,但雅各神父卻完全失去了生活重心,原本只習慣獨善其身的萊拉是否能毅然離開?兩條迥異的生命意外交錯,會對彼此的人生造成何種改變?芬蘭映期超過半年長達34週,總票房成績勝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和《變形金剛2》等好萊塢強片。

  導演手記

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想用溫暖誠摯的態度拍一部以信仰為主題的電影。以一般人為主角,闡述每個人都需要仁慈與寬容去看待他人生活中的缺點;也描寫希望和對生命的尊重,因為這常被人們忽略。我之前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合適的故事,直到這個劇本跑到我的信箱。要不是那段時間我因為感冒在家休息,我大概不會有空去翻信箱的信件,更不會去讀一個當時還沒沒無名的作家寫的劇本。感謝上帝沒讓我錯過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透過一個被判無期徒刑的女人和一個盲眼神父的相處過程,用審慎的態度和些許的幽默刻畫我熟悉的基督教信仰日常生活中可以轉變人心的力量;同時也是一股可以啟發和鼓勵我們的力量。

演員介紹

海奇諾西艾南Heikki Nousiainen (飾演雅各神父)

 006.jpg  

1945年出生在芬蘭赫爾辛基,是芬蘭著名的老牌導演和演員。1971年從影至今,已參與40餘部電影和電視作品。

在本片,他擔綱演出靈魂人物雅各神父。他動人的表演,將這位盲眼老神父的痛苦和脆弱詮釋得絲絲入扣,同時也保有了這個角色應有的生命尊嚴,讓觀眾感受到神父內心的沮喪卻不覺得他可悲。精湛的演出讓他勇奪芬蘭奧斯卡影帝的殊榮。


卡琳娜哈薩 Kaarina Hazard (飾演萊拉)

007.jpg   

卡琳娜於19662月出生在庫奧皮奧,是一位身兼演員、記者和媒體研究員等身份的全能女性。從事過的工作包括了教師、翻譯、作家、和報紙專欄寫手;曾出版過一套以媒體為主題的專書,是影壇中少見的學者演員。

身材高大,外表有點男人味的卡琳娜,與片中那位粗魯又有力的女犯人萊拉有不少相似之處。雖然外在形象雷同,這個角色對卡琳娜而言仍是個艱鉅的任務,因為她必須表達萊拉不和善的外表下那顆充滿創傷和悔恨的心。卡琳娜的演出細膩,透過跺腳和甩門的肢體動作就傳達了萊拉長久以來內心壓抑的憤怒。她的出色表現也讓她獲得了芬蘭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肯定。

 

導演簡介

 

克勞斯海洛 Klaus Haro 

008.jpg 

導演克勞斯海洛是得獎常勝軍。1971年出生於芬蘭,畢業自赫爾辛基藝術大學,主修導演與編劇。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我很想你》(Elina: As if I Didn’t Exist)獲得了柏林影展的玻璃熊獎;第二部片《戰場上的小人球》(Mother of Mine)遂代表芬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四年後,他再次以《給雅各神父的信》代表芬蘭遠征奧斯卡,短短數年間,就肩負兩次要為國爭光的殊榮,可見芬蘭影壇對他的重視。

在國際上,還不到40歲的他,目前已拿下世界各大影展超過60個的獎項。其中最具意義的應該是2004年獲得英格瑪伯格曼獎,這個獎的得獎者可是由享譽全球瑞典國寶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親自挑選的。獲得大師的欽點,克勞斯的前途大為看好,他是否能繼承衣缽為下一個北歐電影大師呢?讓人不禁對他充滿了期待。

  導演訪談

1. 在你的作品中,有好幾個重複的主題。例如在《我很想你》中,可以看到一個寂寞的主角尋找溝通的管道;《戰場上的小人球》的主人翁伊諾是個想要找到心靈依靠的孩子,在你的最新作品《給雅各神父的信》則是描繪了兩個寂寞的人想要找到溝通管道和內心的平靜。這是你一直以來都有意想要透過作品表達的主題嗎? 

我在拍攝時其實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是事後回顧時才發現有這些共通之處,換句話說,這都不是事先計畫好的。你說的沒錯,這部片講的是人們尋找依靠,以及在最不可能的狀況下找到友誼。這部片之所以讓我很有共鳴,是因為我完全理解這兩位主角的感受。我現在是基督徒,但我從前不是,因此我能用教徒和非教徒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此外,劇本中有很多主題讓我覺得很熟悉,例如尋找救贖,和在困境中對友誼的渴望。 同時,這個劇本很有電影感,人物發展很完整,而且故事很簡潔,這一點我很喜愛。 

 2. 你是如何發現這個劇本的呢?

其實這對編劇和我而言,都是很大的驚喜。2007年,我因為得了流行性感冒在家休養,我悶得發慌,然後在信箱裡發現了一個裝著劇本的包裹,這個編劇的名字我完全沒聽過。因為芬蘭的電影圈不大,我們都沒有經紀人,因此我們國家的編劇我幾乎都認識。平時如果我收到一個陌生人寄來的劇本,我通常都不會花時間去看,因為我的拍片工作一直都很忙碌。若不是因為感冒,我也不會有休息的機會。在這個契機下,我就隨手翻了前幾頁,然後我就被迷住了。我立刻打電話聯絡那名編劇,拿著話筒的我都還不知道該稱呼他先生還是女士,因為他沒有在劇本上附上任何個人資料,只有一個姓名縮寫J馬克能(J. Makkonen)。通了電話後,發現她是一位年屆四十的女士,從事社工工作,在工作的空檔去電影學校修習電影課程。是她的老師鼓勵她將劇本寄給我,但她不敢抱任何的期望,所以當她接到我的電話時,還以為是班上同學的惡作劇呢。

我們碰面時,我向她表達了我對這劇本的喜愛,並稱讚她創造了很棒的角色和充滿電影感的故事。她同意讓我改寫劇本,因為她是新手,很希望有前輩可以給她指導,我對她也很有耐心。為了表示對她的尊重,我每修改一次,就會把稿子寄給她看。她沒有參與拍攝,因為她不想妨礙我們;她沒有參加首映禮,因為她不習慣站在鎂光燈下。換句話說,她的創作欲望非常單純。她很開心看到劇本被拍成電影,覺得這是上天的禮物。的確是。


3. 片中某些時刻讓人覺得雅各神父和萊拉的角色互換了。一開始萊拉對雅各神父執著於回覆教友的信感到不以為然,但當雅各神父失去的信仰,是萊拉引領著他回到上帝面前。在很多影片中,當某個角色轉變價值觀時,常常會讓觀眾覺得缺少說服力。在這部片中,卻沒有這個問題,你是如何辦到的呢?

我想我非常幸運。除了優美的故事,當初這個劇本會吸引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我讀到第20頁時,我在腦海中已經決定了飾演兩位主角的人選,他們是我長久以來一直想合作的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因為他們的投入讓角色的可信度大增,他們會挑出很多可以讓故事更有說服力的細節,所以我只需要站在一旁誇讚他們的建議。他們兩位真的完全進入了角色。

這部片的主題,也是一開始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對人類脆弱時刻的描繪,以及人類生命真正的價值。片中當雅各神父離開人世時,他瞭解了無論他的成就如何,都有人愛著他。這是我看待生命的方式,所以也是我最想要傳達的訊息。這部片在2007年年末開拍,當時都還沒有發生金融風暴,也沒人談論經濟蕭條的問題。當影片在2009年四月首映時,老實說我們起初對票房並沒有抱很高的期望,畢竟這是部比較沈靜的藝術片,在芬蘭當地卻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熱烈迴響。我想那是因為當時大部分的民眾都沒了工作,生活驟然改變,而這部片的主旨就碰觸到他們的內心。

zeus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